9年1200+档口!从小米姑娘到F+牛肉饭,不可复制的成功?
2020/09/11

【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-团参谋,作者by云起】


变身第三休闲空间的食堂,正在打破“有品类 无品牌”的桎梏。率先脱颖而出的团餐小吃品牌,集中出现于米、面、粉三大品类。从小米姑娘、小米米品牌发展而来的F+牛肉饭就属于米饭品类,2011年从0起步,到2019年底已经拓展至1200家档口,这个成绩不可不谓亮眼!要知道,牛肉饭江湖的头牌——吉野家,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20年7月,在国内(包括港澳台地区)拥有的店铺数量也只有669家。那么,孵化培育一个成功的团餐小吃品牌,需要怎样的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及不断创新蜕变?


一起来看F+牛肉饭的故事。




如何借助中餐标准化,降低小餐饮经营的技术壁垒?


2011年是团餐新一轮市场规模暴增模式的开启年,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变化悄然冒头。其中最明显的,是食堂里原本普遍自营的快餐模式纷纷变为小窗口经营,特色风味档口开始出现。团餐讲究规模效应,特色风味档口要想快速发展,面临的最大“拦路虎”也很现实:“有技术,但很难扩散。要扩散,技术就会被稀释。”这也就意味着,标准化是必然趋势。


如何借助中餐标准化,降低小餐饮经营的技术壁垒?


2011年10月,小米姑娘投资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成立,投年轻人所好,产品主打套餐饭、盖浇饭,以小米米大碗饭和小米姑娘品牌,分别在团餐档口和街面店发展。与传统快餐品牌“好吃、管饱”不同,当代年轻人对于食物口感、就餐环境、品牌营销、互动体验等个性化需求不断变迁与提升。为吸引源源不断的年轻客户,筑高护城河,小米姑娘也在不断对品牌形象、产品乃至模式进行升级迭代。


2018年9月,小米姑娘细分差异化赛道,重新定位并精准锁定牛肉饭品类,更名F+牛肉饭,作为牛肉饭餐饮品牌,F+以更时尚、更健康、更互动的主题快餐形式,区别于传统大碗饭和卤肉饭,很快成为食堂里的“流量”担当。




2+8+3的产品模式:要标准化,也要有“锅气”!


“后来我们没有离开过标准化这个思路。”产品标准化、售卖速度快、模式易复制,是团餐小吃品牌必备要素。伴随餐饮标准化、工业化、规范化应运而生的料理包,曾被视为新生事物,一度风靡。2017年起外卖平台劣质料理包事件频发,殃及面广,无论合规优质与否,仅“料理包”三个字都让消费者和甲方抵制,“现炒”概念再度走红市场。


基于对趋势的提前预判,酝酿半年后,2018年9月新推出的F+牛肉饭,走的是现做产品和料理包结合的模式,既最大程度保证产品标准化,又讲究“有锅气”,保证中餐特色,很快走红市场。食堂面向固定客群,对产品更新频率要求高。那么,反复上新,真的是经营良方吗?小米姑娘的产品也曾一度处于更新快、频次高、品种多的状态,SKU多达17-18种。但是“多”并不等于“精”,真正沉淀下来被顾客认可的新品并不多。


“我们也不断在变化。”小米姑娘随即改变了经营思路,“要上就上精品,就上让顾客非常满意的产品。”他们降低推新品的频次与数量后,效果和品质反而得到了提升。目前,F+牛肉饭基本保持在13个SKU,更新迭代至“2+8+3”的产品模式:即2个现做的半成品产品,8个料理包,3个双拼(料理包+现做产品两两拼)。每月或两个月会上一两款新品。





“只做部分人的生意”,靠什么提升复购率?



单论价格,F+牛肉饭不具优势。其最高售价18元的牛肉饭,在食堂属于中偏高价位的相对“豪华”产品。他们的定价,基于F+牛肉饭聚焦的细分消费人群:对餐品品质、味道要求很高,而对价位并不敏感的顾客。“顾客吃的是一个满意度、认可度,即便在食堂,他也不可能餐餐吃、顿顿吃,我们只能做部分人的生意。”


走出“保障餐”时代的食堂,如今餐品种类琳琅满目。“消费者一周吃一次,对小品牌来讲,我觉得就够了。但是要想尽一切办法,保证他吃了这一次之后,还想下周再吃1~2次。”统一的标识、形象的输出和管理,更多是品牌的表象,“真正意义上的品牌,本质上来讲就是顾客认可,愿意为这份餐买单” 。


要吸引回头客,提升复购率,更多还要靠产品品质。“货真价实”、“分量足”,是F+牛肉饭的自我要求,也凭此在消费者中树立了好口碑,成为无肉不欢年轻人们的“心头爱”。